40年增長近8000倍!2020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超2500億美元,中國建設"走出去"步伐加快
近年來,隨著共建“一帶一路”朋友圈不斷擴大,中國建設“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日前,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會長房秋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企業正式進入國際承包工程市場已超過40個年頭,經歷了初創起步、穩步積累、高速發展和轉型升級等四個階段,目前正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邁進。對比1979年中國對外承包工程3400萬美元的全年合同額,2020年新簽合同額已超過2500億美元,40年間增長近8000倍。
從1月21日舉行的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0年,我國對外投資合作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全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1329.4億美元(折合9169.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其中,對外承包工程保持平穩,新簽合同額2555.4億美元(折合17626.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8%;完成營業額1559.4億美元(折合10756.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9.8%。
據介紹,2020年我國對外投資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合作穩步推進。2020年,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58個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77.9億美元,同比增長18.3%,占同期總額的16.2%,較上年提升2.6個百分點。在沿線國家新簽承包工程合同額1414.6億美元,完成營業額911.2億美元,分別占同期總額的55.4%和58.4%。
二是流向租賃和商務服務、批發零售、科學研究和專業技術服務、電力生產供應等領域的投資增長較快。
三是地方對外投資活躍。2020年,地方企業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807.5億美元,同比增長16.4%,占同期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73.3%。其中東部地區對外投資同比增長21.8%;廣東、上海、浙江位列前三。
四是對外承包工程新簽項目的八成集中在基礎設施領域。2020年,我國企業承攬的境外基礎設施類工程項目5500多個,累計新簽合同額超過2000億美元,占當年合同總額的80%。其中一般建筑、水利建設類項目新簽合同額增長較快,分別同比增長37.9%和17.9%。
對此,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會長房秋晨認為,中國承包商承攬的國際基礎設施在項目規模、技術、附加值等方面快速提升,中國承包商角色定位已由最初的承包商轉變為基礎設施的綜合服務商。近年來,中國企業承攬的國際基建項目規模屢創新高,其中不乏單體合同額超過100億美元的超大型項目,在亞、非和拉美地區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具體來看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亞洲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最大市場,新簽合同額和完成合同額均占比超過全球50%以上,孟加拉國、印尼、菲律賓、沙特、巴基斯坦等國市場為重點市場。
第二,交通、電力和房建是最強項的領域。房建是最早“走出去”的業務領域。近幾年海外中企建了很多公路、機場,交通領域的項目“走出去”比較多。現在以高鐵為代表的軌道交通也開始“走出去”。
第三,中國企業在海外的規模越做越大。1979年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的全年合同額才3400萬美元,2020年新簽合同額超過2500億美元,40年間增長近8000倍。
第四,發展模式逐步轉變。最早中國企業只能給別人做分包,后來發展到做EPC(設計采購施工工程總承包)、EPC+F(工程總承包+融資),再到EPC+I(以投資為引領的工程總承包模式),比如BOT(建設-經營-移交)和PPP(公私合營)模式。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國對外承包工程行業的發展模式不斷轉型升級,現在更多的是向“投建營一體化”的方向發展,通過PPP、收購當地企業、與信息類企業合作等多種方式積極搶占“新基建”新機,“戰略引領、模式創新、科技賦能、高質量可持續”,已成為行業發展共識。
第五,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也越來越強。在基建行業的奧斯卡——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R)》評出的全球250強大型國際承包商中,2020年有74家中國企業上榜。在全球250強承包商做的國際基建項目中,中國企業的項目占據25.4%,也就是說,每4個國際基建項目中就有1個中國企業的身影。中國企業在海外的資產規模越來越大,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也越來越強,已成為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的生力軍。
其中,“一帶一路”國家是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的重點區域市場。區域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2013年習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當時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營業額占中國對外承包企業全球業務的43%左右。2020年11月底,中國工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營業額和新簽合同額分別接近全球業務量的60%。這證明了“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后,我們在沿線國家的基建項目發展速度非常快。
“中國不僅僅是一個制造大國,未來,我們還將是一個建設大國。”房秋晨強調,中國除了自己建高鐵、高速公路、智能化園區等等,還希望為相關國家的基礎設施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希望別人提到中國時,馬上可以想到“建設大國”這個形象,希望“中國建設”這個品牌能像“中國制造”一樣,在全球唱響。